文章来源:admin 时间:2024-05-24
随机扫描噪声发生器累积频数凯时ag旗舰功率透射率一个小小的二维码,可能为消费者带来个人信息泄露、陷入购物套路等隐患。济南日报记者走访了本地商家、快递站点和企业、相关职能部门,揭秘二维码背后的“猫腻”。
“先别扔,扫码有惊喜。”不少市民拨打12345热线反映,很多快递包裹印有“扫码领手机、领红包”等字样,扫码后却弹出一系列小广告。
记者调查发现,在随机查看的3家驿站的100多件快递包裹中,“扫码返线元红包”等信息较为常见,且涉及多家快递企业。记者随机扫描了30多个快递面单二维码发现,其内容多涉及理财、信贷等广告,线上商铺、微信公众号引流以及各类保险售卖等。
在市中区英雄山路与二环南路某快递站点,记者扫描快递面单上的二维码显示“超大流量卡免费啦”,记者拨打相应的客服电话得知,消费者在填写个人信息后办理的这份流量卡,实为月租19元的电话卡,卡本身确实是免费领,但使用不免费。
在天桥区东工商河路某快递站点,记者随机挑选了部分快递面单。通过“扫码领取19元最美酱香酒”二维码,抽取到了“一等奖”,点击进入后是:19元10瓶酱香酒,赠满天星镶钻手表和中国名茶礼盒。
记者拨打相关公司电话被告知,需填写姓名、手机、住址等个人信息,还有298元的货到付款费用。
1月17日下午,在市中区望岳路某超市菜鸟驿站,市民张萌在排队取快递间隙,扫了面单上“别扔!扫码领取红包”的二维码。
记者看到,张女士扫码后,页面提示使用浏览器打开,进入“取件福利社”。该活动页面显示:本活动解释权归提供方所有,与菜鸟裹裹无关。点击进入后,按活动规则,可领取5元、10元、50元红包,其中抽取幸运福袋显示99%的中奖概率。张女士点击进入福袋显示“已中奖”,奖品为免费领取一份重疾险。张女士需输入手机号、验证码,并点击“我已阅读并同意《入网协议》《信息收集公告》《信息查询授权书》”才可领取。
“一般到输入验证码环节,我会提高警惕。”张女士表示,新型网络诈骗太多,不会相信来路不明的小广告。
采访中,大部分市民认为扫快递面单二维码有安全隐患,对面单上“拉20位好友助力‘天天领红包打款秒到账’”的活动,均以嫌麻烦、怕被套路等原因选择不尝试。
是谁为快递单贴上了二维码、二维码背后的广告商来自哪里?带着种种疑问,济南日报记者走访了部分电商平台运营商家、快递企业、菜鸟裹裹站点等。
采访中,各方说法并不相同,这些二维码也无人认领:快递公司工作人员告知初始快递面单是空白的,没有任何二维码形式的广告。驿站工作人员反映,他们打印的快递单仅有单号等标准信息,出现二维码广告的快递面单,或许是从各电商平台流出。而且,很多电商平台卖家与快递公司直接合作,面单内容可自行打印。而商铺负责人则表示,二维码广告是打印快递面单时自带的,广告内容与商家经营范围无关。
17日下午6时,记者来到市中区俭秀路一家同时经营线上线下服装售卖的店铺,老板丁元宁向记者提供了一张将要寄出的极兔速递面单。上面记录了寄件人和收件人信息、单号、寄送衣物、已检视等字样。
晚上7时,记者又来到另外一家线上单量较多的服装实体店铺,老板红红告诉记者:“有些二维码广告是打印平台自带的,也许是打印软件设置问题,但内容跟我们没有任何关系。”
随后,记者网查并拨通了商家所使用的线上平台打印软件客服,提及二维码广告,对方称不便告知或“解释权归活动方所有”。涉嫌侵犯消费者知情权、选择权
日前,安徽省消保委在对快递单二维码广告来源调查时发现,广告是在“商家使用各平台打印软件打印快递单”这个过程中产生的。
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济南某快递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,目前市面上第三方打单软件很多,许多电商平台也都有自己的电子面单打印系统,这种系统中,可能会存在固定的广告植入模板。
“这种扫码领红包的行为,涉嫌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,”律师张宏表示,根据广告法相关规定,广告主和广告制作方、发布方,对广告内容有审查义务,要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果经营者和快递公司没有尽到安全保障义务,导致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泄露或出现其他损失,快递公司需承担相应责任。
“如果虚假广告源于商家,则需要溯源违法行为发生地,由生产厂家或经销商所在地的相关职能部门展开进一步调查。”济南高新区市场监管部工作人员表示,一旦出现虚假广告宣传,消费者权益被损害,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快速展开调查。
快递面单贴二维码广告是不妥当的,但其广告是否涉嫌虚假宣传,需要看广告本身是否有欺骗、诱导消费者等行为。广告内容要符合法律规定,由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进行批准。
据安徽省消保委调查发现,在收集的1111个快递单样本中,有674个样本中含广告。其中,顺丰、德邦快递含广告快递单样本在所有样本中占比最低,不到0.5%。
“如果发现快递包裹有广告,我们会在公司进行‘内部立案’,审查快递经手部门,严重时将通过公安系统报案处理。”王传起表示,目前,快递分直营企业和加盟企业,很多直营企业有严格的内部审查制度,一旦发现有涉嫌违法广告宣传、误导消费者等影响公司形象的行为,绝不姑息。本版文/图 本报记者 孙慧娟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